見證壯麗的全球動物遷徙旅程奇觀
就在國家地理頻道高畫質電視史詩影集《大遷徙》
2010年11月7日晚上9點全球首播

百萬遷徙,只為生存。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大遷徙》賦予「遷移」一詞全新的意義。本系列節目分成七個部份,將在全球播映。全球觀眾將能一睹數百萬隻動物為了延續物種生存而必須完成的艱苦旅程。拍攝的場景從陸地拉到空中,在樹叢和懸崖間,有時漂在浮冰上,有時潛入水下。《大遷徙》系列節目告訴觀眾地球上物種與牠們的遷徙活動所發生的撼人故事。這些故事同時也以令人屏息的高解析畫面與豐富的情感,揭開科學上的新觀點。這些動物脆弱的生存方式,以及牠們在不斷改變的世界中為求生存而展開的生死探索,成了我們觀察的新焦點,也更凸顯了這些故事的美麗之處。《大遷徙》除了針對動物遷徒謎團進行科學調查,並呈現受到棲地破壞與氣候變遷影響下動物遷徙生態的改變外,更揭露過去從未有人拍攝到的動物行為。11月7日起每周日晚上九點,國家地理頻道將全球首播 《大遷徙》系列。

 

   國家地理大遷徙製作小組費時兩年半實地拍攝,走過670,000公里,橫跨一百二十國,足跡踏遍七大洲,才得以將這野心勃勃的節目帶到觀眾眼前。《大遷徙》系列全長7小時,今年秋天將以三十四種語言,對全球一百六十六國共三億三千萬個家庭首播,其中四小時核心節目敘述波瀾壯闊的動物遷徙;有一集特別節目,內容是針對動物遷徙謎團進行的科學調查;幕後花絮探討拍攝這些壯觀的事件所需的高科技、戲劇性的挑戰、熱情;還有,由這些驚人畫面搭配原創音樂所組成的一小時視覺饗宴。

《大遷徙》是國家地理學會一百二十二年歷史中前所未見的全球性創舉,節目內容也會在國家地理所有的平台出現,包括:雜誌、地圖、書刊、DVD、手機、iPhone、遊戲、講座、影片放映、展覽、巡迴演出等

《大遷徙》披露了嶄新的科學觀點、以往不曾被證實的動物行為,以及各種動物遷徙活動最新深度視覺紀錄,包括波札那的斑馬、馬利象、聖誕島(位於澳洲和印尼之間)的紅蟹、澳洲的狐蝠、行哥斯大黎加的行軍蟻,以及太平洋的大白鯊。這部影集是科技的心血結晶,捕捉到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浮游生物和半透明水母的活動,並記錄在帝王蝶和象鼻海豹身上安裝無線電波發送器的過程,以便研究牠們的遷徙行為。每種動物脆弱卻深具威嚴的生活方式,將激發觀眾思考遷徙的真正意義,彷彿生命完全取決於遷徙。

這些影片詳細揭露過去從未有人拍攝到的動物行為,包括一群馬利象穿越西非「大象之門」的戲劇性時刻,以及一隻身上裝有無線電波發送器的帝王蝶翩翩飛舞的模樣。在瓜達盧佩島沿岸捕捉到一頭大白鯊狼吞虎嚥吃下一隻海豹的畫面。還有一隻公斑馬試圖讓小斑馬孤兒隨馬群遷徙的難得畫面。首度拍到蘇丹出現數量龐大的白耳赤羚畫面,這是歷史的見證。人們原以為在蘇丹長達二十年的暴力動亂中,白耳赤羚早已全被消滅。此外還有北極的海象遭遇歷史性的氣候改變而面臨的困境,這是一場令人心碎的危機。

國家地理頻道內容執行副總裁是史帝芬柏恩斯(Steve Burns)表示:「《大遷徙》因此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史上到目前為止最具企圖心的作品。」「我們組成業界最棒的一支野生動物攝影師團隊,提供他們現有的最先進科技,以便捕捉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求生故事,每個鏡頭都上演生死戲碼。我們還和國家地理學會的夥伴合作,利用我們所能支配的全部資源,協調所有跨媒體平台投入的努力,製作發行這齣壯觀的系列節目。」

這些全球動物遷徙的史詩故事,搭配電影電視配樂作曲家安騰山柯(Anton Sanko)的原創配樂(曲名Big Love),在全球首播的四小時節目中呈現以下內容:

《大遷徙:千里跋涉》 11月7日晚上9點 首播

對這些動物而言,遷徙等於生存。在這一小時的節目中,觀眾將見證聖誕島紅蟹戲劇性的遷徙活動。紅蟹和餐盤一般大小,集體從內陸森林遷徙到沙灘交配,生下下一代,途中得和兇殘的黃蟻展開激戰。節目中令人心碎的一刻是一頭小牛羚淪為鱷魚的獵物,牠的媽媽只能在河邊無助地目睹這一切。這是480公里艱鉅旅程的一部份,牛羚每年都要穿越肯亞和坦尚尼亞,每個轉角都潛伏著危險。帝王蝶每年在北美洲展開遷徙旅程,須經歷四代才能完成。還有驚人的抹香鯨,一生中可能要旅行一百多萬公里。

《大遷徙:繁衍生息》11月14日晚上9點 首播

動物必須繁殖、克服難關,以及為了保護未來世代而長途遷徙的故事,實在發人深省。觀眾將會見證歷史,看到白耳赤羚在飽受戰爭蹂躪的蘇丹活蹦亂跳,這是近三十年來首度拍到的畫面,還有牛羚展開看似滑稽卻充滿死亡陰影的交配儀式。這集的驚險畫面還包括小紅狐蝠飛越澳洲天空時,小蝙蝠被母親的半透明翅膀包住。辛勤工作的行軍蟻在哥斯大黎加雨林的地上爬行,雌蟻和同一批孵化的二十萬隻幼蟻每天需消耗三萬個獵物殘骸。在福克蘭群島,象鼻海豹、企鵝和黑眉信天翁的覓食和繁殖行為都值得我們注意,這些動物全都必須離開大海,尋找陸地繁殖下一代。

 

 

《大遷徙:覓食求生》11月21日晚上9點 首播

來見證馬利象堅忍而優雅的一面:牠們展開地球上距離最長的大象馬拉松活動──繞行西非內陸國馬利核心地帶的龐大的土地一圈,全程480公里。象群走過沙哈拉沙漠南端邊緣,唯一的存活辦法就是不斷穿越烤焦的地面──不停地尋找極度短缺的飲水和食物。大白鯊每年從夏威夷橫渡到墨西哥北部,這是段長達數千公里的開放海域,就為了在距離墨西哥瓜達盧佩近250公里的海域,找到充足的食物來源;這處海域充滿海洋生物,包括翻車魨、海豚、稀有的喙鯨、海狗和象鼻海豹。來看很少被拍到的大白鯊攻擊海豹特寫,透過從水面上下拍到的鏡頭,展示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們發現一條很棒的鳥類高速公路,這路上交通繁忙,白頭海鵰、遊隼、鴨子、鳴禽、鵝和鵜鶘,在南起墨西哥彎、北至加拿大或甚至北極圈的鳥類十字路口,尋找食物。還目睹帛琉的黃金水母在每天的遷徙活動中,競相追逐太陽的驚人美景。

 

 

《大遷徙:分秒必爭》11月28日晚上9點 首播

每年當波札那進入春季時,數百隻斑馬便離開位於全球最大內陸三角洲,展開長250公里的艱辛旅程,走入地獄──這是一處充滿鹽和沙的沙漠,唯有來到這裡才能補充體內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在比佛莉和德瑞克朱柏特(Beverly and Dereck Joubert)這支曾獲獎的製片小組的拍攝下,這趟旅程首度被人類記錄下來。另外,在阿拉斯加沿岸,我們看到太平洋海象令人心碎的掙扎,牠們已淪為地球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太平洋海象必須靠著浮冰前進數百公里,抵達夏季的覓食地點,但現在浮冰越來越少,也越變越小,無法容納所有的海象。這些海象掙扎著想佔據這些無法滿足牠們需求的救生艇。早期美國西部未開發時,叉角羚羊數量很多,牠們自由自在行動,無拘無束。我們看到為數約兩百隻的一小群叉角羚羊,依隨祖先的遷徙路線,每年初春從懷俄明州南部向北前進,移往海拔較低的地方,追逐不斷融化後退的雪線──這本來就是趟艱鉅的旅程,但人類的入侵使得遷徙更加困難。神祕的大白鯊長40英尺,重達20噸,是全球最大的魚類。牠們為了吃其他魚類產下的卵而展開遷徙。我們也加入牠們的行列。在婆羅洲,對合唱技術亂七八糟的紅毛猩猩、赤葉猴、獼猴和灰長臂猿而言,一棵香氣四溢的無花果樹可是充滿無限吸引力。在無花果還未腐爛掉落森林地面之前,牠們就會在叢林裡到處尋覓,享用無花果大餐。

其他各集節目包括:

《大遷徙:幕後花絮》12月5日晚上9點 首播

在這一小時的幕後花絮特輯中,我們看到國家地理工作人員多年來實地拍攝時,為了拍到煞費苦心的鏡頭而使用了最驚人方法,包括離開具有保護功能的籠子,和鯊魚一起游泳;面對以時速96公里的巨大沙暴;穿越慘遭戰爭破壞的大地,完成尋找蘇丹白耳赤羚的艱難旅程;為了拍攝從未被拍到的遊隼雛鳥畫面,垂掛在120公尺高的峭壁下;整整一個月,每天花費14小時,待在距離婆羅洲地面45公尺高處,就為了拍攝樹冠裡的靈長類動物;拍攝海象時,幾乎被冰雪和流動的洋流困在北極圈。

《大遷徙:科學看遷徙》12月12日晚上9點 首播

在這集科學特輯中,令人印象深刻又深感疑惑的遷徙活動背後,究竟有什麼謎團?我們展開調查,看看在蝴蝶身上安裝第一部無線電波發送器有多複雜,以及這個機器微型化的勝利成果能夠揭露什麼秘密。跟著聰明的科學家,利用名為「每日報報」的特殊標籤,在陰暗且寒冷的深處追蹤難以捉摸的象鼻海豹;標籤裝有能監測溫度、速度和光線的感應器,專門設計來發掘象鼻海豹每年消失在海平面下這10個月,究竟都做些什麼。來看看一個人;他把研究和倡導保育非洲大象當作終身任務,但一場歷史性的大規模水災卻使他多年研究成果幾乎泡湯。

《大遷徙:生命旋律》12月19日晚上9點 首播

最後這一個小時是一場視覺饗宴,由憾動人心的畫面組成,搭配原創配樂,播出時會限制電視廣告播放,以免干擾觀眾。這部迷你影集的官方指南書籍《Great Migrations: Epic Animal Journeys》(ISBN國際圖書標準編號:978-1-4262-0644-3,作者:凱倫柯斯泰(Karen Kostyal))將在今年秋季與系列節目同步推出。這本書包括兩百五十多張國家地理所拍攝的照片,忠實反映影片中發生在世界各地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國家地理也將出版五本兒童讀物,另外大遷徙將是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11月號的封面故事,內容包括一張摺頁地圖,詳述地球上一些最偉大的動物遷徙活動細節。

國家地理頻道《大遷徙》系列共計七集,英文版將自11月7日起每周日晚上九點首播(國家地理高畫質頻道、國家地理野生頻道、國家地理高畫質野生頻道同步首播 ), 中文版則自12月4日起每周六晚上十點首播。

文章出處~奇摩新聞

<宜蓁 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