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力革命 全世界都在進行
創始成員之一的英文老師瑪莉.基瓊斯(Mary Kitchens)一本初衷,「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不能只學純粹的知識,還必須學會時間管理、組織、合作、公開演講和領導等技巧,要敢於冒險、測試新點子、克服自己的恐懼,這些技巧才會跟隨學生一輩子。」
二十一世紀資訊開放的強大力量,已經全面顛覆人類對知識、技術和工作的傳統看法,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做好準備,面對這樣的劇烈變革。
資訊爆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全球資訊調查」研究計畫指出,在二○○三年,全世界媒體、手機、網路創造出來的訊息約為五十億GB,相當於人類過去五千年來創造出的資訊量總合。
新技術快速產生。根據《寬頻新時代》一書,現在的新技術每兩年成長一倍,到二○一○年,會變成每七十二小時增加一倍。
大量新知識被創造、被分享。透過網路,新知識不但被創造,而且可以免費分享,影響範圍遍布全世界。維基百科全書由全球的使用者上網參與撰寫,目前有一百二十八種語言的內容。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大學把課程免費放上網路,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學習。
新技術、新知識創造了新工作。新興行業以十倍速快速增加,許多新的工作內容和方式,以前根本不存在。面對這樣一個超級複雜、快速變動的時代,學校不能再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方式教學,不能再要求學生劃線死背課本,因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技術、知識,到他畢業時很可能已經落伍、遭到淘汰。
三大領域 九大關鍵能力
全世界都在重新定義孩子在學校必須學習到的「能力」(competency)。能力不僅僅是知識和技巧,還包括態度和價值,才能面對未來複雜的挑戰。OECD提出在三大領域中的九大關鍵能力:
必須靈活利用工具:利用語言、象徵、文字的能力;利用知識和資訊的能力;利用科技的能力。
必須在異質性的團體中互動: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處理解決衝突的能力。
必須能自律行動:採取對社會負責的行動;主導終身計畫的能力;維護權利、利益、權限和需求的能力。
這些能力互相關聯,必須整合起來,融進各階段的學習裡。這樣的學習是終身的、沒有止境。
「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特別強調,終身學習不是「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唐詩宋詞、或隨便找一個人聊聊」的學習,而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有步驟可循」的學習。
張忠謀以自己的經驗舉例,今年初,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張忠謀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成學習目標,然後有系統地尋找國內外如《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資訊。他也強調學習的「紀律」:為了了解美國大選,張忠謀每天早上七點鐘,固定在跑步機上一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選戰評論節目,養成每天接觸的習慣。
換句話說,看似口號式的「終身學習」,其實牽涉了具體的「如何學習」的技巧,以及督促自己去學習、主動檢驗學習成果的歷程。
身為父母、老師,你一定期望看到這樣的孩子:擁有強烈動機,能夠自動自發,懂得採取必要的學習方法、並且自我反省、願意修正自己的方法;即使面對困難的任務或干擾(如吵鬧的教室、講不清楚的老師、愈讀愈不懂的教科書),會想辦法去克服,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即使學習成果不盡人意或經歷失敗,他們會認為是學習策略或方法錯誤,或練習不足,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
自律能力高低 影響學習成就
這種看似很籠統的「理想」學習過程,背後卻有環環相扣的學理支撐。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巴瑞.齊莫曼(Barry J. Zimmerman)透過有系統的研究,長期深入探討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歷程,他將上述自動自發的過程稱為「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根據齊莫曼的定義,自律學習是自己設定學習目標,找出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或策略,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根據學習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
研究自律學習超過二十五年的齊莫曼觀察,所有學生都嘗試用某種自主方式去掌控自己的學習和成績表現,但是在方法和自覺自信的程度上,有極大的個別差異。這個差別就在自律能力的高低。
「自律學習的能力和智商無關,也不是任何學業上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主導、將心智能力轉化成有助學習技巧的能力,」齊莫曼強調。因為學習有目標有方法,自律能力高的學生,通常也有比較好的成績。
「怎麼學」遠比「教什麼」重要
自律學習的理論推翻過去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以前瞻的方式為自己行動」,而不是把學習看成「發生在自己身上一種外在的事件」,被動地對它做出「反應」。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主控權,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不需外在的督促。而且他們會將學會某種技巧看成一個系統化和可控制的過程,他們願意為自己的成就承擔責任。
培養自學力,需要老師以全新的方式和學生互動,學生「怎麼學」,遠比老師「教什麼」重要。而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就是教學第一線老師促進自學力最好的方式。
相對於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活動,專案學習的每個專案,都和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整合不同科目,學生分成小組,運用科技,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最後還要公開發表學習成果。這樣開放活潑的學習,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轉換成具體的議題,引發學習動機,學生因此主動投入,願意深入探討問題,同時學到合作、運用科技、溝通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重要能力。
專案學習印證了美國一句諺語:「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愈來愈多研究和實例顯示,專案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喜歡、而且能夠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能持續。
專案學習像燎原之火,重新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漸延燒到全世界每間教室。
路易西安納州的蘭特瑞中學八年級的「汽車專案」,整合數學、英文和科學課程。四個學生一組,要計算出購買汽車的貸款,要創作一則汽車廣告文案,最後大家動手廢物利用,將壞了的CD做出一輛用氣球推動的小車。
紐約哈林區的莫特霍爾小學五年級學生在「風箏專案」中,要創作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寫一個以風箏為主題的故事,還要先用電腦把風箏設計好,最後自己動手把它做出來。他們不但大量閱讀、寫作,還學會比例原則以及電子磁場原理。最後,每個人還要深入調查風箏在不同文化慶典中扮演的角色。
不易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亞洲國家,也開始擁抱專案學習。
亞洲國家 擁抱專案學習
日本京都市為培養學生自學自習的習慣,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實施語文和數學的「綜合學習教育課程」,由於評估實施成效良好,明年四月起,也將拓展到中學一年級。
二○○○年,新加坡已將專案學習全面列入教學內容。香港也於同時啟動新一波教改,將「專題研習能力」列為五年內要達成的四大關鍵能力之一。
專案教學並不是設計幾個花俏的活動就夠了,而是有系統的配合學校正式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再引導學生一步步自己去解決問題。成功的專案教學,需要老師的創意和合作。
所有從事專案教學的老師都同意,為了整合不同科目,每天或每週必須花額外時間共同討論,腦力激盪的結果不但有利學生,老師自己也受惠良多。「我們每個人在教學上都有弱點,專案教學讓我們的強弱互補,互相學習,」蘭特瑞中學的科學老師琳達.沃絲基表示。
有新世紀的老師,才有新世紀的學生。在二十一世紀培養自學力和其他多元能力的教育現場,老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者,而是諮詢、組織、計畫教學活動的「教練」。老師必須先具備面對改變的能力和技巧。也因此,美國專案學習的主力推手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以及許多教育相關的非營利組織,都將老師的專業發展列為核心工作,替老師設計了許多在職進修的課程,協助老師學習。
在德國也有一股老師學習熱潮。同樣強調自主學習的「克里柏教學法」,這幾年成為各階層老師的教學聖經。也是老師出身的漢茲.克里柏(Heinz Klippert)綜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取法世界學習趨勢,發展出一套系統化教學法,藉著每週計畫方案、學習站等模式,提供學生更多機會去練習自主、學習方法(劃重點、摘要、視覺化)和溝通技巧。克里柏更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他教老師用隨機原則去安排學習小組,避免一般合作學習時責任分配不均、同質性太高的缺點。「克里柏教學法」已經被七個德國的邦政府認可為老師在職進修的正式方案,並遍及全世界的德語教育界。
自學力革命 父母不能缺席
在這場自學力革命中,父母更不能缺席。
在重視和支持孩子的技巧發展過程中,父母扮演關鍵性角色。只有父母、老師和孩子一起合作,才是最強大的學習關係。
各種研究顯示,自學力源自父母的期望,及對孩子學習和成就的間接支持。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某項學習技巧,例如數學解題技巧或閱讀、寫作技巧,必需投注大量時間,自己去練習。很多功課或作業必須在放學以後完成,父母可以在這裡著力。例如,協助孩子安排時間,減少競爭要求,並且獎賞孩子在技巧上的小小進步。當練習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例行部分時,學習的技巧自然可以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培養自學力,就等於替孩子備好強壯的羽翼,讓他無懼無恐地飛向二十一世紀的天際。
教室裡每個小小的改革,都是社會之福。
培養自學力是一個空前龐大複雜的任務,但是看到孩子發亮的眼神、躍躍欲試的學習慾,就是大人最好的回饋。
<宜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