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天下雜誌31期 作者:吳靜吉
小時候住在鄉下,只要有演出,我一定會跟大人去觀賞。
第一次看到舞台上薛丁山和樊梨花四眼相對毫不臉紅的表演,讓害羞的我羨慕得不得了,從此我愛上了戲劇。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把專業戲劇帶到許多可能第一次看到演出的兒童面前,實際上也滿足了我兒時的願望。
去年十二月三日,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孩子的第一哩路」在新北市萬里區(鄉)劃下美麗的句點。從宜蘭的員山啟動,五年來他們演遍了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最初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提出這樣的構想時,基金會董事柯一正、吳念真和簡志忠都因希望看到台灣「少一份紛爭,多一份笑容」而立即贊同。
對我來說卻有幾份私心的期待。小時候住在鄉下,只要有演出,我一定會跟大人去觀賞。第一次看到舞台上薛丁山和樊梨花四眼相對毫不臉紅的表演,讓害羞的我羨慕得不得了。
我想如果有機會扮演勇敢面對觀眾的角色那該有多好,從此我愛上了戲劇。
在美國明尼蘇達讀完博士後,我第一個想去教書的地方當然是紐約,至少回台前可滿足兒時想參與,卻少有機會接觸的戲劇及其他藝術。幸運的,我在紐約找到了工作,過著白天教教育心理學,晚上和週末參與表演藝術的生活。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把專業戲劇帶到許多可能第一次看到演出的兒童面前,實際上也滿足了我兒時的願望。
另外一個私心源自我鍾情的創造力理論和實踐。根據創造力的系統理論,個人的創造力首先必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父母、親友都可稱為最早的兒童求知、閱讀、創意的守門人。然而我們都生活在整個社會及各個行業或學門的群體中,不管是社會標準和政策的決定者、教師、媒體人,都構成了社會的守門人。這些守門人如何讓兒童快樂的親近書本中、影音中、環境中的知識和資訊,自然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與成長。童年時的歌仔戲不是為我而演,我卻因為接觸到這樣的機會而激發興趣。紙風車在各鄉鎮的演出卻是為兒童製造機會,不僅讓兒童接觸和參與戲劇,也讓他們延伸閱讀、分享、討論和意義建構。
十二月三日當晚,表演藝術聯盟的于國華老師帶著政大EMBA同學和家人親臨文化現場。在場的兒童都喜歡《追風賽狗》,理由是他們可以身心快樂的參與;而喜歡吳念真導演的真實經驗《八歲一個人去旅行》的原因,當然是他們享受「閱聽」創意精采的故事。故事中不僅表現出兒童對於遠遊的喜悅和挑戰,更重要的是他會創意聯想記憶中的經驗,來解決火車上面臨的問題。這是非常勵志的故事,藉由人偶共演而擺脫說教的肉麻,容易讓觀眾認同劇中的角色,淚中帶笑、笑中帶淚。一位EMBA同學問我:「為什麼兒童和車上的旅客選擇使用布偶而不用真人演出?」其實這樣的做法也另有目的。第一次觀賞戲劇演出的偏鄉兒童也有權利接觸多元的劇場,所以每個單元都代表一種戲劇的演出形式。
官員、校長、老師和父母都是教育守門人,都可以如此這般的讓知識、藝術變得可親可近。
(作者為政大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