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懲罰是很多大人很常用的方法:

「做錯事,就打下去啊!」

「做錯了,就處罰他!」

很多人都很習慣這樣的方式,甚至要求學校、安親班也要比照辦理,

希望用處罰的方式就可處理所有的過錯。

事實上,處罰並無幫助,也沒有效用,甚至造成反效果。

大部分受到體罰的小孩只學到「使用暴力」這件事,被懲罰的小孩常陷入哭泣和生氣之中。

在這樣的情緒之下,大人想要藉此解釋或教導小孩「為何做錯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該教導孩子的是「什麼是不適當的行為?」

「替代的行為是什麼?」「如何用合作的方式取代爭搶與對抗。」

但因體罰而生氣或痛苦的孩子,整個人沈浸於憤恨、敵意之中,

本來可以學習的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另外,體罰到後來會越演越烈,打一下小孩已經不會怕了,可能要打很多下,

最後打到棍子斷掉了、衣架變形了、皮帶掉漆了、塑膠水管斷裂了,小孩才會怕。

但是這樣的程度,已經可說是兒童虐待了。

我們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滿身傷痕的孩子,就是這樣來的。

很多成年人認為「讚美」或「說理」沒有任何用處,原因是因為經常使用體罰的大人,

長久下來已經被歸類為「恐怖的大人」,變成了「嫌惡」、「討厭」的存在,

說什麼話都只會被當成「耳邊風」而已,孩子一點都不想聽進去。

其實讚美會有用,說理會有效,這是因為小孩喜歡這個大人,他願意尊敬你,

才會發生正向的改變。

為什麼溫柔、與人為善的老師上的課,我們會有意願學習,

因為我們喜歡他(或她),促使我們更想要學得好;

反觀嚴厲的老師卻會讓我們倒盡胃口,無意學習。

因此,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教導小孩負起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弄壞了玩具,除了誠心道歉之外,還要想辦法彌補做錯的事。

例如修補好這個玩具、無法修補能否有替代方案等。

唯有孩子學習「做錯了事情,要如何負起責任」,才能將錯誤引導成學習的契機,

並讓小孩預演如何進入公民社會。

若能做到前述原則,也就沒必要懲罰了。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林希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山國小資優班 的頭像
    中山國小資優班

    熱情.自律.創意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