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作者:張曼娟-讀論語,帶小孩
  •  
  • 2010.07.12

「空空如也」四個字,讓孔子成為聖人;讓昨日的孩子成為今日的父母親。

帶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親重返童年的契機,那些孤單得到陪伴;

脆弱得到支持;傷口得以癒合,這是為人父母最好的禮物。

中學時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課程,大學時代的必修「四書」,對我而言,都是一段放空發獃的時間。唯有在考試的時候,才囫圇

吞棗的熟背,應付完考試,便丟到腦後,恨不得永遠擺脫。

 

直到年過三十,《心靈雞湯》系列作品大行其道,談的是EQ情緒管理,人人捧讀,宛若聖經,不免思考,難道我們沒有自己的雞與雞湯

嗎?驀然發現,被我冷落了的《論語》,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世界和諧的相處之道,正是營養、美味、歷史悠久、滋補身

心的雞湯啊。

而孔子,不就是有兩千五百多年資歷的EQ達人?

論語治天下,也能治孩子古人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事蹟,若將《論語》拿來治個孩子,還能治不了嗎?其實,親子關係的重要

主導者,正是擔任著教養大任的父母親,父母親希望教養出優秀、純潔、堅強又溫和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發自內心的尊

重、感恩父母親。我們常常尋找著所謂的「典範父母」,期待可以見賢思齊,然而世上並沒有「父母操作手冊」,一切答案唯有到自己

內心去探尋。

 

讓我們一起讀《論語》,帶小孩吧。

論語劄記.壹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罕篇第九

孔子說:「我是個無所不知的人嗎?我其實是一無所知的啊。有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向我提問,我的內心卻空無所有,一點定見也沒

有。只好從事情的正反兩端去推敲,直到盡頭,答案自然顯現出來了。」

正是「空空如也」這四個字,讓孔子成為聖人;讓昨日的孩子成為今日的父母親。

有人認為孔子在面對鄙夫提問時的「空空如也」,是謙遜的表現,若只是謙遜,未免有些矯情,我以為他是發自內心的,也是他願意保

持的心靈狀態。唯有空,才能盛裝,才能豐盈,才能從零開始。

初為父母,童年再走一遍

初次成為父母親,令昨日的孩子感到驚惶、困惑、不知所措。因為我們大都記得,小時候受過的傷害──父母的過度期望;管教方式的

偏執;情感上的扭曲──使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能稱職的扮演這艱難的角色?儘管想要擺脫這些陰影,卻已經轉化為內在的一部分。

如果可以檢視所謂「怪獸家長」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他們都曾在家庭或學校被不公平的對待,那種羞辱、痛苦,沒能得到安慰與療

癒。於是,成為今日父母,便穿戴起堅硬盔甲,揮舞寶劍,絕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絲一毫委屈。矯枉過正的某些行為,或許快意,卻

無法獲得救贖。

我常覺得,帶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親重返童年的契機,那些孤單得到陪伴;那些脆弱得到支持;那些傷口得以癒合,這是為人父母最

好的禮物。

就從「空空如也」開始吧。

論語劄記.貳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篇第九

孔子一定斷絕以下四種習性:不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測;不預定必須達成的目標;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

「絕四」,其實是我們的「難絕四」啊,非常不容易做到。

不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測。父母親真的很難揣測孩子會是怎麼樣的?小學堂開學那天,一個母親領著孩子來報到,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

是:「真不好意思,我這個孩子...」離開時的最後一句話是:「對不起啊,這孩子就拜託您了。」母親告訴我們,這孩子不喜歡閱讀,

更討厭寫作文,上課無法專心,老師都覺得頭疼。我點點頭,安慰憂心的母親:「沒關係的,不用擔心。讓我們試試看吧。」我並沒有

把握,一點也沒有。我只是願意把孩子當成其他的孩子一樣看待,不為他歸類或貼上標籤。

課堂上,孩子先是不斷扭動身體,發出一些聲音,然而,他漸漸被生動的故事和同學們熱烈的反應所吸引,聽得入迷,也跟著大家笑起

來了。寫作文時,雖然沒能完成一整篇,卻寫了好多行,新穎的想法很特別。第二次上課,他握筆專注書寫的臉孔那樣可愛,令我移不

開眼光,沒人督促,他自己寫完了一整篇作文。

就算他的作文始終寫不完,我依然相信那小小的身體裡有著等待挖掘的寶藏。孩子或許不符合成年人的期望,每一個卻都是珍貴獨特

的。成人用自己局限偏狹的見識去想像孩子,才應該對孩子說:對不起。

在一場座談會上,有個老師問道:「如果花費許多心力,仍無法改變或影響一個孩子,該怎麼辦呢?」「我會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力。

沒有遺憾了。」不預定必須達成的目標,是父母和老師應該提醒自己的。有個女孩告訴我,她參加了鋼琴比賽:「成績很爛,只得到第

二名。」第二名怎麼會「爛」呢?一百多個孩子的比賽,能得到第二名,已經很厲害了啊。「我媽說她是醫生,我爸是教授,我應該第

一名才對。」女孩垂下眼睛說:「反正不管怎麼努力,我媽都不會滿意的啦。」  

父母的評價,孩子最在乎

許多精英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竟然「平凡」,看不到傑出的表現,因此給了孩子過度的要求,過少的讚美和鼓勵。孩子最在乎

的,是父母親對他的看法和評價,若這看法與評價總是負面的,孩子最終學會不再在意,然後,一點一點的切割了對父母的情感。

紀伯崙的《先知》有一段關於「孩子」的敘述:「你們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

體,卻無法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世界,那是你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不固執己見,因為對於明日世界,我們所知甚少。五、六年級的昨日孩子,放學的路上拎著鞋到溪裡摸魚,赤著腳到田裡烤地瓜,像猴

子一樣攀爬高樹,得到一隻雞腿可以快樂好久。很難理解,今日的孩子為什麼握著冰涼的滑鼠不肯放?為什麼整天沉迷在閃亮的電腦螢

幕前?這二十年來,世界劇烈改變,我們的想法、做法怎能一成不變?

昨日孩子想像的未來,是良好的工作,高尚的生活。今日孩子想像的未來,是崩毀的世界,末日的難民。

「老師。妳覺得二○一二年是不是真的?」我搖搖頭,對孩子說:「我對未來有信心,我不相信。」「可是,專家都說,台灣沒有一塊

土地是安全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樣沉重的憂慮中長大,他們需要更多的變通與靈活思考。

「你爸對我那麼惡劣,我不離開他,就是為了你!」流淚的母親對孩子說。「我做牛做馬,是為了誰?如果不是要養活你們,我需要這

麼辛苦嗎?」疲憊的父親對孩子吼。

「為孩子犧牲」,其實也是為人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我已經為你犧牲這麼多,你要怎麼回報我?你為什麼不符合我的期

望?」

人生必定會有取捨,不管是做為父母親或是別的工作,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孟子捨魚而取熊掌,我應該會捨熊掌而取魚。無論取的是

熊掌或是魚,都是我想要的選擇,並沒有犧牲的痛苦或悲情。

昨日的孩子不會忘記,聽見或看到父母為我們犧牲時,內心的罪惡與愧疚。永遠感到不安,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那樣的犧牲。那麼,

當我們有機會成為父母,怎能重蹈覆轍?

用取捨的智慧,替代犧牲的悲情,也釋放背負著內疚傷痛的自己。這就是昨日的孩子成為今日的父母,可以獲得的第一個禮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