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優不等於績優作者:chiny 日期:2008-01-08http://home.lsjh.tp.edu.tw/chiny/cgi-bin/PJBlog/article.asp?id=20

文-教育部電子報小組
圖-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提供

資優絕不等於績優,天才也只是極少數,這是教育單位及專家學者、教師及家長團體的共識,同時也一致認為,資優班應回歸資優教育本質,由學校主動發掘,透過專業鑑定後就近安置,且未來資優教育需採分散式教學,以「資優教育發展方案」落實個別化教育精神。

這次中部縣市資優大會考引爆資優教育真偽風波,高師大特教系教授、世界資優兒童協會會長蔡典謨毫不客氣地批判,資優班搞聯招還統一分發,「這像什麼話?」,像這種變質的資優教育,只會把資優生變笨。

設有數理資優班的台北縣義學國中校長劉和然指出,在教育現場19年,還是很高興能透過這次事件,讓大家正視何謂真正的資優教育,因為過去資優教育總是被視為教育資源的爭奪。他籲家長不宜太過注意孩子這段時間的表現,要重視的應該是孩子的長遠發展,因為孩子不是只要爭一時,更要爭千秋。

回歸資優專業

蔡典謨指出,資優學生與一般學生有著不同的特質,資優生多半是記憶力好、反應快、理解力高、推理能力強,和一般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且在社會與情緒發展上都有不同的特質存在,因此要針對資優生進行適性教育,關鍵重點在於如何找到資優生,找到之後怎麼教。

怎麼找?就是鑑定的層面,鑑定是項專業而多元的工作,鑑定不是用來招生的,是要提供適性教育,找出有特教需求的人,依不同特質,規畫資優教育的教學內涵、課程,提供更廣更深更快的學習內容,這才是資優生需要的。

資優生的表現應有多元鑑定,包括性向、能力、創意,特殊表現、才能有無資優特質,不是只考國英數自然等成就測驗;蔡典謨說,智能考試只能考出「績優生」,找不出「資優生」。

蔡典謨說,資優教育絕不是花更長的時間去加課,教一樣的東西,單調機械式的反覆考試,這完全違反資優生擅長討論思考的學習風格,不但壓縮了資優生的發展空間,做的也正是資優生最討厭的事情。

針對教育部未來資優教育政策宣示嚴謹鑑定、分散安置,蔡典謨也呼應,資優生不是樣樣資優,所以不必集中安置,應採分散式資源方案,針對資優生擅長的領域,從原班級抽離,或外加時間去做加深加廣的充實課程,制度提供適合他們特質的課程內容,其他時間就在普通班接受正規教育,這才是真正的資優教育。

蔡典謨認為,在國中小這個國民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性向也不是太明確,應該屬於試探階段,教育仍應以生活為主,與社會主流融合,不宜過早隔離;劉和然也說,國中應該是扮演著發掘與試探的角度,進行初期鑑定,雖然鑑定工具發展成熟,但孩子的穩定性還是不夠,仍有誤判的可能;所以國中也要站在培養的立場,例如孩子在科展中的表現,這也是看得到的。

家長經驗談

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理事長顏振寧與孩子,是落實資優教育成功的案例。顏振寧說,兒子從二歲起就識字,老師從兒子在小一開始就觀察到他的數學進度超前,一年後建議他們去參與鑑定;不過,孩子自己並不想離開原班級,所以並沒有去讀資優班,留在原本的普通班就讀。

由於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國中老師建議他應去考台中一中,但她本身是高中職社區化委員,所以國一時就告訴孩子,讀書不用跑太遠,還不如把通學時間拿來鍛練身體,因此兒子就近在豐原高中就學,還領就近入學獎學金。高一時數學老師又再次建議他去考資優班,孩子不想考,一度矛盾到躲起來。

二年級還是進了資優班,但表現並不突出,可是他過得很自在,因為孩子並沒有照學校的進度跑,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而她也一再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在社區高中就讀,就降低自己的志向。孩子喜歡數學,把目標鎖定在台大數學系,孩子生日時,她就帶著孩子請假一天上台北,去看台大數學系,這是她送給他生日禮物,而孩子最後也如願推甄進入台大數學系。

顏振寧說,透過這個孩子的經驗,她認為資優的孩子需要的是情緒上的穩定,因為家庭給了他穩定,才能讓他的能力可以發揮到極致。他的生活作息也很正常,假日全家出遊,參加基測前還是每天清晨起床打球去,就算學校停課了也還是依舊到學校打球讀書,他有自己的規畫,她與先生不曾給過壓力,也不會因為這次考不好、考不上就認為兒子不優秀。

所以,顏振寧說,資優兒的發展與父母的努力有關,兒子有數學天分,先生還曾為他編寫課本,然而孩子所學所用的數學,正是現在備受批判的「建構式數學」;而她就是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用的是「親子數學」互動模式,引導孩子去找答案。所以只要父母願意用這種方式來陪孩子,掌握孩子的情緒,就贏了一半了,孩子面對挑戰,也不易受到情緒干擾左右。

另一個資優案例過程則不同。台中市家長成長協會成員陳子芸也一樣有個自然科的資優兒,但陳子芸認為台中市的資優班「讓人窒息」,感嘆天下之大不知去哪唸書,於是女兒採取在家自學。

陳子芸說,女兒現在國二,事情發生在國一時,學校教務主任來招生,強調學校是常態編班,所以很高興跨區去唸,結果暑假期間入學第二天,孩子還來不及適應學校新環境,學校就辦了一場考試,成績在前面的都被編進資優班。

但這個資優班卻是虛有其表。陳子芸指出,學校找來勤管嚴教的老師帶領資優班,遲到幾分鐘、忘了帶課本,通通被體罰,一班42個小孩的資優班,應該是討論互動熱絡的班級風格,結果這一班竟然是安靜到沒有一點聲音,這種現象著實讓人訝異,那個班級讓人感到好窒息。

而資優班也沒有相關特教學生的教案,女兒每週都到科學館報到,這就是學校的資優教案。陳子芸說,科學館的導覽義工良莠不齊,再者相關解說,女兒從小早已聽到爛,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教案只是浪費時間。

半學期之後陳子芸帶著孩子離開這所讓人窒息的學校。但是打聽社區學校,一樣是奉行「打的教育」,家長反應學生遭到體罰,甚至一跪就是一個鐘頭,陳子芸感嘆,天下之大,卻不知能去哪裡唸書。

於是本身也曾是大學講師的陳子芸,決定帶女兒回家自己教,「不打不罵也能唸得好好的」,而碩士高學歷家族成員的支持,也是她最大的後盾。

陳子芸說,她依教育制度下的七大領域進度在走,把國一到國三的教材都準備好,她告訴女兒,這只是大綱,其他系列的書也已準備好,所以女兒在家讀書覺得很自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後花45分鐘聽「大家說英語」廣播節目來學英文,其他科就是排表上課,只有數學這一科是花錢請老師來教。

陳子芸還說,女兒從小就是在親子共讀的環境下長大,因此閱讀能力很強,經常需要大量閱讀,沒有課外書就活不下去,每週固定閱二至三本的故事書,所以國文能力、閱讀能力都很好,,她也建議孩子去下載基測的歷屆考題來測試自我能力。

教育現場甘苦談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理事、台中市教師會總幹事吳樂三指出,中部縣市資優聯招事件可以說是常態編班的反撲,因為相關配套方案並未具體呈現,傑出的學生往往都向私校去就讀,一般學校想要留住學區的傑出學生,才會導致這種變相的後遺症,教育當局應該加速思考如何把問題的缺口擋住,否則家長永遠都有升學壓力的疑慮。

吳樂三說,但現有的資優教育師資非常弱,現行的資優班,說穿了做的也不是真正的資優教育,沒有個別化教學指標,實際上就是「能力分班」,資優班就是由傳統的升學班老師去帶,老師也沒有特教背景。

劉和然指出,教育現場實際辦理資優生輔導情況,為了落實個別化精神,連義學國中這種比較上軌道的學校,都辦得很辛苦。基本上學校並不擔心專業問題,但在教育現場落實部分,還是沒有辦法做到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只能以分組來接近個別化教學的資優教育精神。

吳樂三說,資優教學的師資養成,一直都是理論多、實務少,因為師資培育系統並不健全,現有的老師像是斷線的風箏,都在教育現場單打獨鬥,制度上沒有導入系統,沒有前輩引導或是教學成長環境,讓相關師資教學經驗精進相當不易。

至於未來如何在學科分組教學去落實資優教育,以及透過班級的合作式教學,還有老師教學方法新典範的樹立,供教師進修資優專業,重建資優教育理念等,這些也都亟待教育當局建立制度。

對於教育資源排擠疑慮,台北縣中平國中老師黃淑美指出,今年是中平國中設立音樂資優班的第一年,設班之初校方就已預作考量,擔心會用掉學校太多資源,排擠其他學生的權益,因此已有預防作法,例如推動「使用者付費」。

黃淑美說,因為音樂班需要琴房,要開冷氣,所以過去別人的做法,可能就是用學校的電費支出,但中平國中音樂班的做法是要「計時收費」,這樣的做法也能讓其他學生平衡一點。學校對資優班的做法就是他們只是有特殊音樂性向,學校要照顧他們,但生活部分則與其他一般班級的孩子一樣對待。

資優不等於績優

教育部特教小組執行秘書羅清水強調,特教法已明定何謂資優生,即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的學生,並分為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力、領導才能、其他(包括資訊、電腦、棋奕等)共六大類。

他並重申資優教育的立意以正視聽。第一,「資優教育不等於資優班」,資優班只是教學型態之一;第二,「資優不等於績優」,全國家長應該要建立這個觀念,資優的特質是具有穩定性的,不會今天資優明天就不資優,也不是今天沒有被發掘明天就不會被發掘;第三,「鑑定不等於考試」,特教法裡不管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都不是一個考試就能鑑定出來的;第四,「安置不等於分發」,因為資優班把考試成績當做安置的依據,這是錯誤的,特教法特別強調安置適當場所是就近安置,學區內如果沒有適當的安置場所,才會由鑑輔會去跨區安置。

羅清水指出,依上述四個概念,現有的考試分發、成績優良,都並非資優教育的全貌。強調資優教育的特質,首先最重要的概念是「個別化」,不論是身心障礙或資優,都有個別化教育計畫。只是在資優裡,沒有個別化教育計畫,依法要做的是個別化輔導計畫,依其特質及能力設計適當的課程。

此外,資優的第二特質是具有彈性,這是指法規裡有彈性,可以調整課程標準,例如可縮短修業年限,或特教教材實施辦法裡,針對學生個別需要推教材,第三是多元性,沒有一套課程能適合整個資優班,多元性也不是朝向智能的培育。

第四是發展性,這次事件鑑定完分發,是沒有發展性的,真正資優教育應該是要有連續性課程的,不是為了升國中才來做鑑定考試,而應是在小學時,老師家長透過長期觀察,可以做很多資優特質的發現,然後來做適當鑑定,透過鑑定之後才是真正的資優生,而絕不是為升資優班或為考試來做鑑定。

失去公平正義

長久以來,自93年國民教育法實施常態編班之後,很多中南部家長認為很多孩子的升學導向被抹煞,透過資優班來做能力分班之實,這就是「藉殼寄生」。

羅清水指出,回想過去,資優鑑定標準很嚴格,當時資優鑑定標準只有特教法明定的前三類,且過去是採取兩個標準差,再做個別的鑑定,也包括「績優」的部分,還有導師要去觀察校內外表現、學習成就等,將觀察記錄送至鑑輔會,再透過工具反覆檢定。

但在86年修改特教法時,學者認為「績優」所占的鑑定百分比,會有戕害資優之虞,且資優學者建議應多發覺資優人才,因為這些是人才培育的一環,法規宜鬆綁,所以修法之後,把過去的鑑定步驟含糊地放了進去,經過多年演化之後,鑑定變得很籠統,以致於有些縣市乾脆直接「全部都來考」,嚴重失去了特教個別化及鑑定的精神,那是不符的,因為資優生應該是學校主動發覺,而不是讓家長向學校來報名。

再者大量的突然擴班,又採集中分發,這些也都是有違特教法的鑑輔安置程序,同時也失去教育的公平正義原則,中部縣市的大量擴班,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對其他同學是沒有公平正義的做法。

資優教育發展方案

羅清水指出,推動資優教育的方式很多,資優班只是教學型態之一,從學生個別化來看,集中式也並不完全適合他們,因此教育部資優教育政策目前推動的「資優教育發展方案」,在台北市縣都推行的不錯。

方案的作法即是將某類特質好的學生,一起來做研習,透過研習、活動來互相激發潛能,而不是在資優班這個特定的班級裡,做的是國英數的學科衝刺,根據訪視,很多縣市下課後還有第七、八節來做國英數教學,這是完全違反資優教育理念。

所以「資優教育發展方案」既能落實在集中式、分散式的資優班裡,更能落實到普通班級的資優教育,未來資優教育發展,將是以個人為主的資優教育,以方案的方式,集大家參與的力量,來落實關懷,達到公平正義的原則。

至於這次違反特教法鑑定標準各項規定的縣市,教育部期待他們做適法處理,回歸鑑定程序,因為唯有個別化、有發展性的資優教育,才能長長久久。

<宜蓁媽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