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不只是我,我們這一代,四、五、六「年級」,現在身為父母的成人們,如果仔細回顧自己的童年,或多或少有著「成長的傷口」:在那個體罰理所當然的年代,誰沒有被老師、父母打過?在那個經濟並不普遍富裕的年代,誰沒有體會過貧窮與匱乏?在那個情感表達如此壓抑封閉的文化裡,即便處於看似「正常」的家庭,仍有許多人體會過「愛的不滿足」;更不要說「唯成績是問」的主流價值,砍傷了多少人的自信與潛力,讓許多孩子是被「自卑」激勵著長大的。這一期的親子天下封面故事談「挫折忍受力」,我們並不想老生常談的給下一代孩子再貼上「草莓族」的標籤,而是希望幫助家長和成人,了解那條放手與堅持的界線。如何透過正面積極的陪伴與引導,幫助孩子「自己長出挫折忍受力」。如果我們安靜的回想自己長大的歷程,或許就能夠釋然的發現,當我們開始學會正面面對曾有的傷痛,懂得從中學習、調整自己,我們才能夠逐漸的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傷口帶來的力量比任何課程都有神奇的效果。有時候,成人比孩子更需要安慰與療癒。

不論幸或不幸,帶著大大小小傷口長大的我們,如今為人父、為人母,或為人師了。好消息是,我們體會過傷口的痛苦,於是我們願意重新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轍,不要走過我們曾經傷心的路;壞消息是,我們過度的好意,有時候卻打造了一個無塵室,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會經歷的、身心靈的「傷風感冒」,使得他們長不出健康的免疫力,得以抗拒真實世界的暴風雨。

任何一個成人都明白,做為父母,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承諾兒女得以有平順無風雨的人生。但有時候,我們總是不自覺的「越界」,害怕挫折讓孩子一蹶不振;害怕他像我們一樣,因為一個不小心,留下了難以抹滅的陰影。於是我們忍不住想要當起孩子的矛與盾,替他驅敵避凶

有時候,我們又擔心自己保護過了頭,看到孩子輸了就耍賴,學任何才藝總是半途而廢,出門旅行一定要住五星級飯店,又焦慮的到處想要尋找需付費、可得的「挫折」,讓孩子參加各種「人工挫折營」與「安全的冒險」。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17期編者的話

這篇文章寫出現在父母的心聲,現在的小孩真的很幸福,腳上穿得是名牌運動鞋,身上穿得是名牌。相對無法忍受挫折,接受失敗。想要培養孩子能夠從容面對逆境,把失敗當養分,在於父母應如何掌握放手與堅持的界線,透過正面與積極的陪伴與引導,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孩子的未來成功與否,父母的態度很重要。父母若能打破迷思,掌握原則,還是能有效的協助孩子強化挫折免疫力,勇敢面對逆境。

<宜蓁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