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不只是老師、小朋友,都曾發出這樣的疑問"我真的是資優生嗎?"、"成績看起來不像資優嘛!?",資優生的篩選經過老師及家長的推薦、鑑定、觀察課程,過程不多贅述,重點是,當小朋友進入R班,表示你的學習資源比其他人更為豐富,是否該想到的是"要如何善用學習資源、充實自我呢?"

下面這篇文章,提供大家另一層思考。

 謝淑玲

什麼今日想要與各位同學談論這個主題呢?因為在老師任教資優班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雖然國小資優班的學生,都是經過一層層的關卡、過五關斬六將挑選出來的精英。在教導這些資優生的過程中,我們幾位老師也都認為,經過這套程序所篩選出來的學生確實非常優秀。但是,比較值得探討的一件事是:這些優秀的小學生在他們成為青少年、青年,甚至成年時,經常會向我們詢問有關他們是否真的資優之類的問題。

換句話說,不管測驗是否具有很高的效度,外界如何肯定他們是資優生,他們心中自有一套評價標準,在論斷自己是否真的是聰明的人才,這些質疑不僅出現在那高智商低成就的學生中,亦常浮現在那些求學路上一帆風順高智商高成就的學生心中。

針對這些質疑,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向度作探討:

(一)資優生定義的迷思。

當一位學生不小心被冠以資優的冠冕時,對於何謂資優,經常有以下幾種非理性的想法:「資優生必須能經常考第一名或第二名才叫真正的資優」、「為什麼班上那些不是資優生的成績都比我好很多?」、「老師講的這些難題我都不甚了解,而其他同學看起來都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雖然我的文科很好,但我的數理經常考砸了,我能成為資優生只是僥倖而已」

資優生應該每科都很厲害,這些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想法,在個人學習遇到挫折時,更會加深其困擾的程度,亦會降低其自我概念。事實上,所謂的資優生其廣泛的定義,指的是該生具有比大多數人較強的認知學習能力。

這並不意味著資優生的成績一定會是班上數一數二者,因為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太多,諸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時間管理,都比個人的學習能力更會影響考試成績,大多數的資優生與一般的學生一樣自有其擅長的領域,當然亦有其較一般學生能力不及之處,故有時某科成績考砸了亦是常有的事,從長遠的學習過程來看成績的起起落落位屬正常現象,不必太在意一時的學業成績,比較值得重視的是:個人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是否真有做學問的紮實功夫。個人聰明程度如何,是否是資優生,在老師看來這些都不是挺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應體會到讀書不應只是為考試而讀的被動學習狀態。不

管個人的智力商數再高,如果他的讀書只是為了考試,此人日後要能成就什麼大事業,亦是不太可能之事,所以老師認為對於每次考試的分數不用太斤斤計較,只要不離譜即可,真正要計較的是「求學的態度夠紮實嗎?」、「個人真正想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我的學習主動嗎?」、「我有做好時間管理嗎?」。

(二)理想中的我與實際生活中的我差異太大時,亦是造成資優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

當個人有追求完美主義的傾向,或是成長過程中,身旁的許多重要大人是屬於要求性、批評性極高的人格特質時,很容易形成學生對於「理想我」有過度高估的非理性想法。完美主義並不完美,完美主義者只會讓個體陷於非人性化的競爭、經常的挫折與失望中。過度的批評與要求有可能讓短期的「考試成績」好看許多,但另一方面從人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卻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記憶中曾有不少的學生是屬於高智商高成就的學生,但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成就是僥倖的,實際上自己的能力並不如他人所想像的優秀。換句話說,在他們耀眼的成績下,內心深處仍有著相當的不安與自卑。深究這些不安與自卑所形成的原因,有部分乃源自從小習得的概念,意即在被過度批評與要求下成長的個體,很容易形成過高、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

覺察形成智慧,愈多的覺察會造就出愈完整的個體。當我們與人發生衝突時,可以自己去覺察衝突是如何產生的?這場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嗎?在這場衝突中個人得到什麼?又失去什麼?當個人失去自信時,亦可去關照「理想的我」與「實際的我」是否差異太大?我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什麼事情對我才是真正重要?我是否陷入對資優生非理性想法中?什麼事情讓我焦慮、心煩?我的壓力來自那裏?生命經由不斷的思考,而更見其深度。

身為資優生,當然不能陷入幼稚的狂妄自大幻想中,同樣的亦沒有必要受困於資優生光環所帶來的社會壓力,無論如何,不要把讀書當成固定的、被動的、只是占據時間又重複的事情而已。當前求學的大環境中,確實有許多令人困擾的地方。但是,我們內心的轉變、選擇、主動,將可以使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新的風貌呈現。

(附記:謝淑玲老師為北投國小資優班資深專任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