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

學校供應的午餐裡發現有蛆,這下可好,營養午餐變成了「不營養」午餐。但這類事情既非空前,恐怕也不會絕後。如何讓學生伙食回到營養衛生的基本點,絕對不是小事。

團體伙食本來就容易出問題,因總有成本、招標等限制,更不要說如果還夾雜人為弊端。這次可怪的是,供應商之前就有多起違規紀錄,這次出事後的檢驗及複檢還是連續不及格,冥頑至此,簡直是老神在在「啥咪攏不驚」。這種水準的供應商,卻提供了新北市四十二所學校的午餐,為何能如此有恃無恐,值得公權力好好調查。

也有人趁機呼籲,家長動手準備「愛心便當」,但多少現代家庭連大人自己都是外食族。因此卻也對照出,很多上班族每天吃超商便當,卻少聞吃到蛆或蟑螂腳事件,可見事在人為,大廠商愛惜商譽,對品管不得不從嚴。政府應協助建立學校供餐的資訊平台,嚴格篩選合格廠商名單,對營養午餐實施「條件標」而非「價格標」,才是保護學童的基本責任。

說到底,「午餐革命」要一點一滴做起。媒體曾介紹英國大廚奧利佛,前往美國掀起學校午餐革命的故事。美國胖子多,很多人從小吃垃圾食物,連學校午餐也不例外。奧利佛前去「踢館」,想要教孩子吃新鮮食材做的食物,結果缺錢又挨罵,重點是學生不領情。但一番辛苦,終於還是成功「教化」了不少人。可見行動革命還要加上觀念革命。

台灣的家長,對孩子課業成績多緊張兮兮,稍見進退即全力「應戰」。這種態度其實更應灌注到孩子的健康大事上面,起碼要讓「營養」午餐名副其實。

【2011/05/25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