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要(朗誦)演講的題目是……

 

以上,是我讀小學的年代,參加朗誦比賽或是演講比賽的標準開場白,而且,上台的學生不僅發音得字正腔圓,音調還要刻意拉高,適時加上輔助手勢與搖頭晃腦的姿態,一言以蔽之─十足的裝模作樣!

  

那時,我總是不懂:為什麼老師要教我們這麼做?現在回想起來,或許當時老師的指導有些部分太過造作,但對許多從來沒有上台經驗的小朋友來說,老師的耳提面命卻是讓他們能順利站上講台的第一步訓練。

  

時至今日,我不知道小學裡還有沒有老師用這種傳統的方法訓練學生,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孩子早就已經不吃這一套了。那麼,在資訊發達,聽的多、看的多的社會裡,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何?提起這個問題,恐怕還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搖頭,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我家小孩啊,人前一條蟲,人後一條龍。」這還算好的,不少孩子從小就和電腦做好朋友,見到長輩,連問候打招呼都不會,也有的是根本不敢或不好意思開口。

  

口語表達能力從低到高可說有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父母不至於期待孩子從小就伶牙俐齒、舌燦蓮花,但如果說話時辭不達意或是畏畏縮縮,還是不免讓人擔心。

  

根據我的觀察,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對任何人、事、物都好奇,「為什麼?」「為什麼?」總是問個不停,加上尚未建立「自主行動能力」,只能繞著父母團團轉,做父母的常常「嫌」小孩話多。可是,當孩子上學之後,生活範圍擴大了,逐漸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可就不是什麼話都會對父母說、對家人說了。但也常常是到了這個時候,做父母的或做師長的會開始關心,咦?這孩子是不是表達能力不太好?

 

在兒子念小學後,我也發現,他和我講的話開始變少、變短,也曾有位老師說,每次和他對話,回答通常只有以下四句:「好」「是」「我知道了」「我會改進」。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兒子和他的外公之間就總有說不完的話,對答如流,說故事、討論新聞時還常常引用成語(至少我以為有些成語他還沒學過)。因為,外公總是非常有耐心地陪著他散步、逛公園,用心、花時間聽他講話,適時適度給予回應與教導,兒子覺得外公就是他可以暢所欲言的對象,是他的好朋友。

 

孩子需要的是傾聽,或許我們在期許孩子能應對進退合宜、自信流利的表達之前,父母親應該先當他最好的聽眾。

 
食尚小玩家總編輯  梁玉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