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國中生過度追逐基測成績的學習方式,台灣的明星高中與
大學,肩負重大責任。
文/李雪莉
清大學務長賀陳弘連續幾年對清大入學新生學測成績與之後的在校成績比較
發現,學測數學十級至十五級分的(滿級分十五級分)學生,與之後學業表
現沒正相關。大學用數學頂標篩選學生,結果發現這東西根本與之後表現無
關。
「大學懶惰太久了,好學生不是簡單可以收割的,」賀陳弘認為,社會多元
發展時,過去制式的學科成績取才的效度會降低;大學必須做更多分析與評
比,才能引導國高中改變學習的方式。
做為升學食物鏈上游的明星大學、高中、高職校長們,內心的想法為何?《
天下》專訪清大學務長賀陳弘,明星學校如何看待與建議國中教改?
清大學務長賀陳弘:改變收割好學生的方法
我覺得現在要努力的,是大學的取才方法,這個粽子頭立即影響粽子的綁法
。
取才機構若方式正確,會事半功倍,育才機構會朝著取才機構的要求改變。
要育才機構孤獨地自我變革是困難的。
所以,過去十來年,努力的只有中小學,你看大學努力過嗎?沒有吧。所以
,這裡面如果中小學改革失敗了,你說大學沒有責任嗎?有,有很大的責任
。
我們對於收割好學生慣常用最簡易的方法,是把所有東西含括在國、英、數
、自然、社會等五科成績,也許有八○%的準確度。
但當社會愈來愈多元化時,它的準確度會下降,因為社會要求的人才開始多
元化了,像年輕人現在喜歡設計,你很難想像設計的能力可以被含括在學測
五科的成績裡面。
大學為什麼有動機這麼做?坦白說是國際化與國內的競爭。少子化,大學要
搶好學生,大學想要一些過去用傳統方式沒收割到的學生,有點像在麥田拾
穗,把掉在地上的穗撿起來。像我們在做的繁星計劃,希望讓偏鄉的好學生
也能進入好大學。
我們以前製造業要規格化,不容許差異,用一把鎌刀割過去,十多年來我們
遺忘了很多麥穗;但還原到二十年前,這些麥穗在當時也沒有那樣的土壤長
出來,所以,只能說缺憾還諸天地。
現在環境不同、土壤變了,被遺忘的麥穗對社會很重要,我們需要給孩子們
多樣化的生物成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