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第一,其餘都是輸家」是韓國人的「普國」價值。為了爭第一,虎媽的「戰歌」從小孩還沒出生就已經開奏,偏執怪象令其他虎媽社會甘拜下風。

虎媽掀起話題,事實上,所有東方社會當中,韓國人最「虎媽」,比華人家庭不知更甚多少倍。

你知道嗎?韓國人花在補習上的錢高達GDP的二%,每個家庭的支出更有二○%是花在補習上,補到政府必須祭出晚上十點以後不准再補的「補習宵禁」。

韓國菁英主義思惟的社會型態,是虎媽戰鬥精神的終極實踐。競爭、致勝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一切努力都為強化個人戰力,從學歷、專業、收入、工作、語言能力到外貌,都要最好、最高、最強。


「除了第一,其餘都是輸家」是韓國人普遍的觀念。父母辛苦工作就為了砸錢栽培孩子出人頭地,讀名校、念博士、進大企業、拿高薪。

因為教育改革廢除高中之前的升學考試,大學入學考就成了競賽人生的首戰場。為了打贏這一仗,戰線提前到小學就開始做準備,補習風氣盛行到四分之三的學生都上補習班,比例居全世界之冠。除了學科必補,音樂美術等才藝、運動、語文,也無所不補。

二○○九年,韓國人花在補習的費用高達一九○億美元,相當於政府教育經費的一半以上。補習費平均佔每個家庭支出近兩成,有些家庭幾乎因此經濟困難,仍堅信「孩子的教育不能省」。

美國人口是韓國的六倍,但美國美國補習業全年營收只有韓國的四分之一,韓國補習業顯然是門上好生意。

考上大學,媽媽會帶著女兒上整形外科隆鼻、割雙眼皮,一則慶祝犒賞,二則打造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提高外在競爭優勢。

畢業出了校門,接著要擠進大企業窄門,想順利通過各公司的職務適性測驗,得上補習班惡補答題技巧。

要在茫茫職海脫穎而出、成為大企業爭相網羅的國際人才,更得補習提升外語能力。

熱中補習英文的上班族被稱為「saladant」,意即salaryman(上班族)+student(學生),因為若不是海外歸國子女,也沒有英語系國家生活經驗,就一輩子都擺脫不了英語學習的課題。

現在情況愈演愈烈,光懂英語不夠,還得有第二外語幫襯。

原本日語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第二外語,直到二○○二年韓國對中國出口超越日本,機敏靈活的韓國人立即意識到中國崛起的重要性,轉而瘋學中文,從幼稚園開始就讓孩子學中文,甚至有些幼稚園把英語和中文課程的比例調整到四比六,熱烈程度可見一斑。

企業如三星等標舉「人才第一」的經營理念,凸顯企業存亡競賽下,唯有勝者能生存的殘酷事實,從來都只有更深化社會競爭意識和壓力。

幸福感低  自殺率高

虎媽文化當道,韓國人在壓力逼人的情況下,對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都偏低,自殺率比很多國家都高。

「你看到那種皮鞋沒有擦得發亮的男人,一定不是韓國人;」「女人見面不只是互相打量,她們會直接翻你衣領後面,看你穿的衣服是什麼牌的,」一名採訪對象曾經這麼對《天下》記者剖析韓國人的民族性。

走在韓國街頭,往來人潮的確人人衣著光鮮,就連做資源回收的歐巴桑,髮型也有型有款,但是光亮的背後,陰影更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