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洪蘭】
2011.09.28 02:51 am
 

朋友很懊惱,他小二的兒子每天用手機上網打電動,現在近視眼六百度,聽說現在連一歲半的幼兒都會用手機玩電玩,真是後生可畏。難怪父母說現在懲罰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沒收他的手機,因為孩子已經一日不可無此君了,手機的普遍性已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

一位美國的朋友說她十歲的女兒請同學來家裡過夜,她想起自己小時候開睡衣派對的興奮,特地交代女兒不能玩得太瘋,以免吵到鄰居。想不到五個女孩在樓上靜悄悄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她好奇上去一看,發現都窩在床上打手機,送簡訊給不在場的同學。她很驚訝五個女孩睡在一起,卻互不講話、各玩各的,她說這種孩子以後如何跟別人溝通?

的確,這是隱憂,社交的技巧是要學的,尤其非語言的肢體和臉部表情的解讀,更是要跟人,面對面練習才會。美國有分調查,二○○八年,美國孩子每個月傳二二七二個簡訊,平均一天八十個;到二○○九年時,他們所閱讀的文字百分之廿七來自電腦。數位化使我們天涯若比鄰,但同時也使鄰居老死不相往來。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團隊合作才能生存,更需要跟人交往才會快樂,正確的解釋別人的意圖,並預測他下一個行為非常重要。孩子學說話時,母親指著兔子說「看!那邊有隻大白兔!」語言學家問,孩子怎麼知道「白兔」是指那個動物,還是牠的耳朵、還是尾巴?孩子必須看父母的表情、眼睛凝視的方向、他手指的地方,去推測、驗證假設,再把正確答案收納到他的詞彙中,才學會這個字,所以語言的習得必須跟人互動,光看DVD是無效的。

如果語言的學習這麼複雜,非語言的學習就更難了,因為可用的線索更少,許多冠冕堂皇的話背後是拒絕、是輕視,而這些只能從說話人臉上的表情來解讀。現在很多孩子在網路上伶牙俐嘴、談笑風生,一旦跟人接觸,立刻手足無措、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他們很多待人接物的行為除了白目,沒有別的字可以形容。

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有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他專門研究牽動臉部肌肉的神經。他曾給我們看一段錄影帶:一位重度憂鬱症者,要求醫生准許她回家去過周末。鏡頭照著這位病人跟醫生哀求,說自己已經好很多了,想回家一下。當醫生終於答應她時,她臉上閃過一個表情,艾克曼教授停下來問,有看到嗎?他倒帶指出病人臉上是絕望的表情,果然她是請假回家去自殺。在這短短的五分之一秒的時間,她把她真正的意圖顯露出來了。因為臉上表情是不能自己控制的,因此非語言的溝通比語言更能誠實的說出真正的意思。

現在孩子天天面對著手機、平板電腦和網路,沒有機會和真人接觸和互動,我們擔憂他們將來怎麼去判斷別人真正的意圖,怎麼去防止自己不被別人騙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全文網址: 洪蘭:手機網路普遍 溝通徹底變了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617705.shtml#ixzz1ZjedxZ21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