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肖家塘村,六十年前只有侯、鄧、姚三姓的四戶人家,後來雖陸續增加到十二戶,但因交通不便,八戶人家相繼搬離,二○○六年又只剩侯壽高(左二圖左起,圖/新華社)、鄧招財、姚仕斌和姚光金四戶人家了。
村長侯壽高說:「別看我們人少,這村子可有上百年歷史。」這四家人每戶間隔約一公里,若有急事,站在自家庭院大吼就行。
為了生活方便,也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再膽顫心驚,二○○六年七月起,四個家庭合作用自己的雙手開山鑿路。開工前一天,一張蓋有四人手印的「合約」被鎖進侯壽高的櫃子裡,上頭寫著「修路制度」,約定每天開路的「上下班」時間,不得遲到、早退,有事不請假還得罰款。
四位硬漢走上長達六年的鑿路歷程,他們為了買工具、炸藥,花費約人民幣十萬元(約新台幣四十六萬元)積蓄,身體付出無比辛勞;今年二月,一條由碎石鋪就、穿山越嶺近五公里的連外道路終於完成。
五十七歲的鄧招財,一根手指在修路時被石頭砸傷;七十一歲的姚光金因六年的修路生涯,患上腰痠、腿痛的毛病。
五十九歲的姚仕斌身形單薄,但開山劈石毫不含糊。三十三歲的侯壽高是四人中最年輕的,他談及這六年驚險的日子,笑著說:「現在孩子上學可以走平坦的路了,一切都值得。」
村外有塊大石,是修路時炸出來的,成了肖家塘村的第一道大門;侯壽高盤算著在石頭上刻村名,再描上紅漆,陽光照射下,小村村名多麼耀眼。 |
|
中山國小資優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