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系列報導
(中央社記者陳靜萍台中28日電)「那是一種體驗,一種挑戰自己的方式」,逢甲大學商學系四年級的陳姿岑,去年從蒙古恩諾瑞綜合育幼院擔任志工返校後,在她的志工心得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民國100年7月13日,逢甲大學「領導知能進階班」的19名大學生在2名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他們16天的蒙古志工之旅,目的地是蒙古第2大城達爾汗的恩諾瑞綜合育幼院(Enerel Complex School),那裡有約300名6至16歲學生,多來自貧窮、弱勢家庭,還有為數不少的孤兒。
幾乎沒什麼睡的夜晚,加上搭車與飛機的長途跋涉,平時被父母捧在手心上的大學生們抵達蒙古,坐在沒有冷氣的巴士,行駛在滿布碎石道路上,蒙古國的初體驗,被學生們形容像是「坐雲霄飛車般的刺激」。
「在蒙古,成長了,從小女孩變成小女人…現在的我,懂得反省、更懂得惜福,是你們讓我發現『快樂原來這麼簡單』」,統計系的蔡涵(人予)這樣寫著。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三年級的蔡承良則說,「蒙古,原本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理名詞,不知道為什麼偷偷地跑進了我的生命當中」。
語言的隔閡曾經讓這群大學生志工忙著比手劃腳,不知所措,但情感的交流化解了語言障礙,原來最懂彼此的語言就是「微笑」。
去年也是蒙古國際志工隊成員的陳姿岑,今年已經晉升為助教,她回憶去年擔任蒙古志工期間,遇到一名遭蚊蟲叮咬身上布滿紅疹的婦人帶著小孩闖進育幼院,婦人手上拿著許多小紅莓,因語言的隔閡,逢甲學生志工看了很久,才知道婦女不顧自身被蚊蟲叮咬的苦,為維持家計來兜售小紅莓,讓志工們體會到當地生活的艱困。
這趟蒙古志工行,逢甲的大學生們以「健康與衛生」為主軸,因此出發前在台灣募集大批衣物、醫療用品、牙刷及牙膏等。
在台灣人眼中簡單不過的刷牙及洗澡動作,對於物資缺乏的蒙古人來說並不容易。陳姿岑說,小朋友大部分沒有刷牙習慣,一開始學習刷牙時,會有出血的情況,甚至不喜歡牙膏的薄荷味,但志工們一遍又一遍透過翻譯讓小朋友知道口腔衛生的重要性,遠從台灣帶來的牙膏、牙刷也慢慢發生了作用。
由於蒙古冬季氣候嚴寒,食物取得不易,因此學生們此行的目的之一還要幫育幼院建造一座地下儲藏蔬菜屋,在離開前,志工們親手架設的蔬菜屋終於完成了,而文化教室的布置工作也逐一成形,為這趟志工之旅留下美麗的回憶。
「那是一種體驗,一種挑戰自己的方式」,陳姿岑表示,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要體驗當地的文化,當然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地方,但在大學時代能體驗每一種生活態度,真的是很棒的事。
逢甲大學領導知能中心主任簡信男表示,擔任國際志工活動是服務學習的重要課程,參與的學生必須從前置規劃、準備開始,從了解被服務者的需求著手,再透過親自設計活動內容,並與當地被扶助對象一起動手做,這就是服務學習的重要精神。1010428
留言列表